总编剧谈《超越》:为中国短道速滑立群像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鱼 时间:2022-02-22
为中国短道速滑立群像,为普通人梦想赋形 ——总编剧谈视剧《超越》创作 1月9日晚,视剧《超越》正式与观众见面了。18个月,我和编剧团队从对短道速滑的规则都不清楚,到今天我

  为中国短道速滑立群像,为普通人梦想赋形 ——总编剧谈视剧《超越》创作

  1月9日晚,视剧《超越》正式与观众见面了。18个月,我和编剧团队从对短道速滑的规则都不清楚,到今天我们已经看到这群虚构出来的人物在荧屏上鲜活起来了,这本身就是一件挺“超越”的事。

  《超越》的诞生是一次极具挑战的主题性创作。为迎接冬奥会,我们所有人都突破了个人的既往经验,更得到了国家广播视总局的指导,国家体育总局、冬奥组委等多方支持。我想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机缘,我可能永远不会有机会去了解和挖掘关于短道速滑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题材。但是一旦打开了这扇大门,我觉得发现了一个宝藏。

  其实最初我们的命题并未将题材领域锁定在短道速滑项目上,而是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冬奥会相关的冰雪运动项目,甚至可以不局限于竞技和比赛,表现冬奥背景下普通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经济的故事也都在视野之内。但早期的策划论证后,我们和制片团队决定将剧集的主类型定位在专业的竞技体育上。

  坚持竞技体育类型是为了让主题创作更能贴近观众、更具有艺术性和可看性。在视剧司带队下,我们团队去冬奥组委调研,了解各个冰雪项目的历史、特点,经过理性分析,逐步缩小选题范围,最终聚焦短道速滑领域。在所有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中,短道速滑比赛历来是我们最主要的夺金点,截至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队历史上全部13枚冬奥金牌中有10枚由短道速滑队摘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短道项目引入中国以来,中国短道速滑的专业队伍历经几代人的建设已有了非常深厚的传承和底蕴,有足够丰富的创作素材可供挖掘。但同时,时速可达50公里的冰上高速运动,无疑给本来就极富挑战的倒计时拍摄任务增加了更高的难度,这要求我们的创作每推进一步都必须兼顾细致与高效。

  为了尽快了解题材,我们编剧团队深入到黑龙江省队、青岛队观察体验生活,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密集采风,后续又在创作全程中持续不断地补充调研。我们总共走访短道速滑领域近百人,涵盖运动员、教练员、裁判、队医、器材商等各类人物,形成了60多万字的采访素材,在这样的了解基础上,逐渐生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超越》人物与故事。

  还记得最初了解这个领域时,我们为杨扬、李琰等传奇人物的命运故事所深深触动。但随着采访的人物越多、对项目的发展史了解越深入,我们越发坚定一个念头:不做任何个人的传记,而是在大的历史背景真实、短道速滑行业里的典型情境有现实依据的基础上,塑造全新的虚构的人物。我们想写的是整个中国短道速滑3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和其中的人。故事里所有人物都没有直接对应的原型,但他们身上的矛盾又都体现着普遍命运感。比如主角陈冕“轮转冰”的经历,虽然在短道速滑运动员里不是非常普遍,但绝非无中生有,青岛队的安凯、李璇等队员都有类似成长经历。比如陈冕的身世背景、父女情感纠葛是完全虚构的,不过,两代人有着共同的冰雪情结和对同一份事业的世家传承,在这个行业里又是很普遍的情况。我们想写一个在成长路径上跟大部分冠军选手略微不一样的主角。她从轮滑转项,起步晚、天赋有短板,但靠着自己坚韧的性格和坚持,创造了奇迹,超越了所谓的“天赋”论。这个人物在现实的基础上更具有传奇性,比现实稍稍理想化一点,我觉得更能寄托普通人普通观众的梦想。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